放生法会常识 |
2013-10-26 10:06:58 |
“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也流行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佛教徙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乌仙岩佛光寺前阵子也在梅州市梅江区的归读公园开展放生活动。 放生起源 “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也流行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佛教徙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乌仙岩也经常参与这种放生活动。 放生的根据,佛教徒最熟悉的有两部佛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木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也流行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佛教徙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 另一部《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也提到有关释迦世尊行昔行菩萨道的一侧段记载,当时世尊名叫流水长者子,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很大的池沼,时逢天旱,而且有人为了捕鱼,把上游悬崖处的水源堵塞,使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长者子眼见上万条大小鱼类濒临死亡边缘,又无法从其上游决堤引水,于是为了救活鱼群,不得已向当时国王请求派二十只大象,用皮囊盛水运到池中,直到池水满,并且饲以食料,方才救活鱼群。 放生仪轨 对于放生的仪轨,宋代遵式《金园集》中有《放生慈济法门》,知礼《四明教行录》中有《放生仪》及《戒杀放生文》,这些都是放生仪轨。现在通用的《放生仪轨》也是依据《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的大意而编纂的。 在举行放生仪式时,行在放生处设香案,准备净水与杨枝,中间供奉观世音菩萨像。维那举腔“杨枝净水”香赞,主法者拈香礼佛;其次,念三遍“衔薮蟊凼酪羝腥”,主法者举杯说“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清净”后,大众同念《大悲咒》,给那些动物洒净。洒净后,大众念《心经》、《往生咒》,主法者再为动物开示佛法,并且传授三归依,大众同念忏悔偈、三归依偈、发愿偈。然后,主法者再次说法,大众唱“胎卵湿化”赞,念佛绕生灵处三周,最后回向。举行仪轨完毕后,将动物送归大自然,让它们恢复生命的自由。乌仙岩参照这种方式举行了盛大的“归读公园放生活动”。 放生功德 在不少的《放生功德文》及以前的放生开示中,已经讲了很多的放生功德。在这里,我们只补充性地讲一下,其它书中没有收集的,小乘佛经中佛陀亲口宣说的教言。 经中云:“万法之根本乃为生命。”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生命而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生命更重要、更宝贵。如果有人赐予他众生命,也就赐予了对方所有的幸福。 比如说,在我们买下一头牛用于放生之后,假如这头牛以后可以活五年,那么就说明,我们这次不仅给予了它重生的机会,在直至它临死为止的五年当中,它所享受到的,就它自己而言的所有幸福,也都是我们给予的。因为万法的根本就是生命,如果这头牛失去了生命,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只有在生命能够延续的情况下,才能享受到所谓的幸福。 同样,在一个人即将死亡之际,如果让他在自己的生命与全世界的所有财产之间进行选择,他肯定会选择自己的生命。因为如果保不住生命,全世界的财产都毫无价值可言。 |